修文县谷堡镇索桥村——
传承红色文化 打造特色田园乡村
游客在参观索桥村红色索桥墙绘 贵阳日报融媒体实习记者 徐其飞 摄
(资料图片)
索桥村中国工农红军红二、红六军团过修文陈列馆的索桥古渡浮雕 贵阳日报融媒体实习记者 徐其飞 摄
索桥村村民曾艰难过河 修文县委宣传部供图
修文县谷堡镇索桥村与清镇市交界处的猫跳河,河谷幽深,水流湍急。
87年前,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长征途中实现“离开石(阡)镇(远)黄(平)根据地,挥师黔(西)大(方)毕(节)”的战略挺进之地。一根长约30余米,用大绵竹扭制成索、拴于两岸石鼻上的索桥,见证了红军当年智取索桥、胜利渡河的场景。
87年后,红二、六军团走过的这片红色土地,已通过打造“一馆”(中国工农红军红二、红六军团过修文陈列馆)“一带”(红色遗迹环境整治带)“一路”(红军长征步道)“一书”(《红色索桥史话》),开启了建设红色美丽乡村的新篇章。
站在猫跳河畔,只见湍流、峭壁、乱石依旧,两岸大石头和峭壁上拴竹索的石鼻依旧清晰可见,唯当年凌空跨越、连接两岸的竹索已不见踪迹。当年,红军侦察队便是顺着系在两岸石鼻上的一根鸡蛋粗细的竹索从修文溜索渡河到达清镇。
建在索桥村村委会办公楼一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二、红六军团过修文陈列馆,图文并茂地向来访者详细展示了曾经发生在索桥村的红色故事。
1936年1月31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途中为调开围追堵截的敌军,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率领下,分多路转战修文16个乡镇92个村寨,行程173公里。
1936年1月29日,由二、六军团各师抽调的120多人组成的侦察队,进入乌当水田坝,逼近贵阳,作佯攻贵阳之势。2月1日中午,侦察队先行到达距修文县城西二十公里的猫跳河索桥。索桥高约20余米,渡河者借助索上悬挂的小枷担溜索到对岸。因地处偏僻,敌军仅派1个班的兵力驻守。红军侦察队员乔装成农民或敌军,经索桥过河并迅速控制猫跳河两岸。随后跟进的红二军团四师十团在索桥上游一百余米处以河中央巨石为桥墩架桥过河。
红军架桥得到了当地贫苦百姓的主动协助。村民们纷纷拆下自家的门板、捐出建房所用的木板,砍下树木和竹子。在军民共同努力下,数小时后,一座2米多宽的渡河便桥建成。红军17000多人躲过敌机轰炸,在两天内迅速渡过猫跳河抵达清镇。
1982年10月,索桥被列为第一批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时光匆匆,斗转星移。曾深深印下红军足迹的索桥村,如今以红色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基调,正热烈高亢地谱写发展曲。
低热河谷气候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产品早上市,为索桥村发展特色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该村3579亩猕猴桃种植基地实现全产业链发展,观光采摘果园达500亩,整体产值可达3000余万元;以“春提早+秋延晚”栽培模式做精做特的220亩蔬菜,通过订单采购等方式打造产销共同体,可实现年产值250余万元。
藏在贵州大山深处的索桥村,曾游人罕至,如今“农业+红色文化+旅游”的农文旅发展模式,将红色资源、田园风光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使旅游人次实现零的突破,旅游收益达15万元。
红色索桥的巨变,正是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美丽乡村和引领文明乡风中发挥强大战斗力的实践成果。
为筑牢基层堡垒,索桥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围绕红色主线,构筑精神高地。从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治理入手,选优配强班子。在省、市、县、镇的合力指挥帮助下,索桥村近年来组建了包括“党建指导员、产业发展员、乡村营造师、乡村规划师、乡村监督员”在内的“五人小分队”,以“四个一”(“一馆”“一带”“一路”“一书”)开启了红色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将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工作与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高度融合。
依托现有本土人才,索桥村还按照“1+N”(1名党员+管事+乡贤)的方式,在网格上组建基层自治队伍,开展党员联系户、党员挂牌亮身份、党员积分制管理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文化。
为推动村寨治理精细化、规范化,通过市场化运作,索桥村引入社会资本推进建设乡村数字化长效治理平台。通过组建乡贤理事会,实现了党组织领导和村民自治有机结合,全面开展“五治”工作,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宣传索桥红色文化。
该村还采取固定资产出租、“支部+龙头企业+农户”、资产入股等方式多渠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2年,该村集体年度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
2021年以来,索桥村先后获评贵阳市第二批“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重走长征路·奋进新时代”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师资培训基地、第七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来源:贵阳日报
记者:潘朝选
实习生:江艺玮
编辑:陈晶晶
校审:易丽霞 王雪峰
审发:邹晓风 王晶